拿柜配资 王治洋主编:《国学要义讲稿》

该书从课堂教学中孕育而出,与您分享“国学”这一概念的形成、发展,扼要勾勒中国古典学术思想的脉络拿柜配资,解读一些经典文本、讲讲故事,以此分享一些看待问题的方法,开一些书单。愿大家通过这本书,进而去读更多的书,获得独立思考的能力。本书文字浅易、通俗、有趣,是一本大小轻重得体、在外可装、翻开可读的好书。

第一讲 “国学”概说
一、何谓“国学”?
二、“国学”观念的出现与发展
(一)晚清
(二)辛亥革命至新文化运动
(三)二三十年代
(四)当今
三、“国学”的定义与研习目标
四、中国思想文化的大致脉络
(一)上古期(商周至东汉末年)
(二)中古期(魏晋至唐天宝十四载[755年])
(三)近古期(中晚唐至1840年鸦片战争)
五、“国学”的内核
六、说在最后
第二讲 汉字体系及其书写
——国学的思想载体
一、汉字体系的历史
(一)图画、符号与文字
(二)汉字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二、汉字体系的构造特点
三、汉字体系与书写、表意的关系及意义
四、早期文本的书写
(一)如何考察一个时段的思想文化
——以商周为例
(二)从占卜技术、始祖神话看商、周人的思维差异
(三)甲骨文释读三例
(四)金文释读二例
第三讲 国学经典的形成
——“五经”与孔子拿柜配资
一、《周易》的成书及其经典化
(一)《周易》的大致情况
(二)孔子与《周易》
二、《诗经》的成书及其经典化
(一)从歌诗到《诗》
(二)早期儒家的《诗》教传统
——孔子和弟子们是如何谈论《诗》的
三、《书》《春秋》《礼》的成书情况
(一)《尚书》
(二)《春秋》与《春秋》三传
(三)“《礼》”
第四讲 “哲学突破”
——先秦诸子百家
一、古代中国的“哲学突破”与孔子
二、诸子要义
(一)儒墨
(二)思孟与荀韩
(三)“道术有楚宋、齐燕之别”
(四)余论
第五讲 中古学术的流变
——经学、玄学与佛学
引言
一、汉唐经学述要
(一)汉代经学的确立与发展
(二)汉代经学的特点
——以王逸《楚辞章句》、郑玄注为例
(三)魏晋以来玄学、佛学对经学的影响
(四)《五经正义》精选精读
二、佛学的兴起、要义与禅宗的创发拿柜配资
(一)佛教的传入与兴起
(二)佛学要义
(三)禅宗的兴盛与要义
第六讲 近世学术的发展
——宋明理学
引言
一、唐宋之际的思想新变
二、宋明理学的发展与要义
(一)周敦颐、张载与二程
(二)朱熹
(三)陆九渊与王守仁
第七讲 理学反思式的转向与深入
——清代考据学
一、清学述要
二、清代考据学的兴起
三、清代考据学举隅
(一)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二)钱大昕《廿二史考异》
(三)王念孙、王引之《经义述闻》
(四)俞樾《古书疑义举例》
四、说在最后
2022年春,我们江苏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学院面向全校开设“国学通论”通识课,既是回应“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时代要求,也是践行我们“笃学明德,经世致用”校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与爱国情怀的教学主旨。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
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对于“第二个结合”的具体方针,“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其中特别强调“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十个体现中国人民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词语,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
“两个结合”的提出具有重大意义,这是党在百年来的发展经验中凝聚出的心得:必须以“我们”为主体,既与当下(中国具体实际)对话,也要与过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话——因为我们的思维、言行乃至创造力无不受到“集体记忆”的影响。

纵观国学几千年来的发展,我们以自家学术为主体,接受并消化外来的学术与文化,将之融会贯通至我们自洽的逻辑与义理体系之中,佛学即是很好的例子。
鸦片战争以降,多少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而艰辛地摸索前行的道路,我们曾“师夷长技”,曾高举“德先生”与“赛先生”的旗号去“打倒孔家店”……我们绝不能忽略或忘记,我们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耕大国,农民曾一度占人口绝大比重,由此形成的以宗法制为核心的从家到国的社会结构与亲仁孝悌、德政民本等价值观,正是我们的国情。
唯有立足于此,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辩证地学习、继承我们的传统,才能创发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术与文化。
我们江科大有很多专业与传统学术文化息息相关,如船舶、海洋、蚕桑、土木、粮食等学科,无一不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取得了璀璨的成果。
今天我们倡导“现代化”“科学”,以此为“真理”的代言词,但我们是否审视过这些词的来源?它们是欧洲在工业革命以后出现的社会形态与价值取向,这固然是当下我们建设、发展学科的旨归,但如果我们对它们进来之前本土学术思想的要义、发展了解甚少,如果对传统学术与文化的本质、精髓一无所知——我们当代学术的根基何在?

在融入世界潮流、与之展开对话的过程中,唯有我们能说的声音何在?尤其在“科学”作为双刃剑的种种弊端逐渐浮出水面的当下,我们是不是可以从中国古典学术中汲取营养,为当今纷纷扰扰的时代困惑提供借鉴乃至答案?
从这个层面而言,我们这本教材,不仅是写给江科大的同学,也是写给国内诸高校、中学的你,写给对中国古典学术与传统文化感兴趣的你——正是你,你们,形成了“我们”。
我们从2021年开始筹备这门课,2022年制定教学纲要、逐步向全校开展课程,与此同时,我们也开始准备这本教材。
在这近五年中,我们人文教研室全体同仁各自研习,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经验;又多次在办公室交流讨论,集思广益。如此,教材得以撰写而成。我们考察了当前市面上流行的国学专著,从编撰体式的角度来看,要有两种:

一是以专题的形式展开论述,如曹胜高《国学通论》,分以经、史、子、集、佛、道、艺术、小学、书画、天文历法等版块;又如莫砺锋老师主编、徐兴无师副主编《国学文选》,分以孝悌、仁政、家国、学问、性命、儒学、佛道等十二个主题。如此编撰的优点在于包涵面广、论述集中深入,展现出国学的价值与意义。
二是以“史”的脉络梳理国学的形成、发展,通史如钱穆先生《国学概论》,专论如皮锡瑞《经学历史》、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陈来《宋明理学》等。
如此编撰的优点在于使大家清晰地了解国学思想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变化,不同学术(如儒、道、释)之间的相互影响。
两种编撰体式各占胜场,我们的教材该依循哪一种?就像孙悟空给猪八戒派活儿,八戒说:“看师父是坐,巡山去是走。终不然教我坐一会又走,走一会又坐,两处怎么顾盼得来?”
我们还是要回到我们课程的具体情况:通识课,32学时。“通识”规定了我们这门课的内容不宜艰深,一周两学时的课时量决定了我们能讲的内容有限。
我们这本教材的编撰理念旨在:
①面向初入学途的同学或普通读者,②大致了解国学的发展脉络,③大致明白国学中的重要概念、思想,④最好精读一点国学经典文本,形成自家的感受或思考。
因此,我们的目标有限而具体:讲授内容以狭义的“国学”为限,以“史”的脉络为纲,每个章节阐述国学某个发展阶段的“要义”,解读一些文本,讲点故事。每讲之前推荐研习书目、之后介绍几部重要原典或论著,为学有余力、有意深入研习的同学提供循序渐进的门径。

必须要说,“要义”固然胜在驾繁就简,帮助大家快速、简易地把握“国学”的发展脉络、重要概念;但也会遮蔽国学的全貌——有点像扬州学派焦循提出的文学“一代有一代之所胜”(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仿佛每个时段都只有一种主旋律:比如我们讲“汉唐经学”,就无法面面俱到地展现当时史学、子学与文学方面的卓越成就;我们在“宋明理学”一讲中概说了几位理学家,仿佛当时学人们脑袋里只有一“理”;又如“清代考据”,难道宋明学人在考据方面毫无建树吗?不正是他们创发的考据思路与方法、传承积累的文献知识与经验,给清儒铺好了路吗?因此,愿大家读本书时特别注意“要义”书写向度的侧重。
在章节设计方面,本书呈现出详前而略后的结构,上古期占了三讲,而中古期只占一讲、近古期占两讲,为什么上古期文献少却不厌其烦,而中古、近古文献浩繁淹博却约为三讲?

实因上古期作为国学思想之滥觞,尤其重要,这一时段距今更远、文献尤少,因而更需具体论述。况且纵观三个时段,上古期跨度约两千年,中古、近古期各约一千年,如此看来,章节的比重似乎也合情合理。
在论述方式上,我们采取“讲稿体”。相较于“教材体”的严谨、整饬,“讲稿体”娓娓道来,简要浅易,更为轻松活泼,如能还原出课堂上的一点氛围,就再好不过了。
为了使大家在阅读时不必因追寻引用材料的详细版本、卷数和页码而中断阅读正文的流畅感,我们采取布鲁姆《西方正典》的书写方式,不加任何注脚。尽管如此,大家如想“按图索骥”,仍可找到原书核查乃至通读一过——这才是我们最希望看到的。
我非常认同九华山一座佛寺的楹联:“非名山不留僧住,是真佛只说家常。”(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说得真好,把简单的道理讲复杂不算本事,但能把复杂的道理三言两语讲明白,这才了不起。
正如朱熹借用宗杲的话:“寸铁可杀人。无杀人手段,则载一车枪刀,逐渐弄过,毕竟无益。”这正是本书追求的目标——当然,如果大家发现文中有枝蔓、废话、唠家常,那正是我“别具匠心”的修辞,愿大家能“别具会心”,“会心一笑”。
最后,我必须要说,本书具有鲜明的“主观”性。我想就此表达两点:首先,推崇“客观”精神,始于近代科学的兴盛,进而影响到人文社科。在我看来,人类发明的所有学科都是“我观”。
我曾有个学生将赴牛津读物理,临行前我对他说:“物理学也是人类对世界的一种描述,只不过它的语言不是文字,而是数字。”

因此,我强调“主观”绝非故作奇语,绝非推卸责任,而意在表明本书仅是自家的读书思考,大家姑妄读之,读时像塞进打印机的白纸,读后想想有什么疑问,唯有就此深入研读国学典籍,方能形成独立的见解。当大家丢下了这本小书、忘记了书中的观点乃至作者,才会遇到真知的你,正如尼采所言:
你们说相信扎拉图斯特拉,但扎拉图斯特拉算什么?你们说是我的信徒,但所有的信徒又算得了什么?你们没有探索自己,却发现了我……现在我要你们丢开我去发现自己,只有当你们全部否定我的时候,我才会回到你们身边。
其次,国学已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博大精深,多少第一流的学者投身其中,穷其心力做研究、阐发,我何敢言“通”?只能研读前贤论著,将此中荦荦大者搬运到大家面前,如此,难免会有“我观”的种种偏见、疏忽乃至谬误,每念于此,我真是不胜惶恐,恳请大家批评赐教,启我以智,辅我以仁。


王治洋,1988年生,河南新乡人,本科就读于洛阳师范学院,南京大学文学博士,师从徐兴无教授,研究领域为中国文学史、思想史,现任教于江苏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学院。曾以“落煜”之名编撰文学考研资料。热爱教学、写作、音乐和运动,坚信并践行“点燃蜡烛比诅咒黑暗更有意义”。
配先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
- 上一篇:人人生 2025年5月5日全国主要批发市场黄桃价格行情
- 下一篇:没有了